新闻中心

迎难而上 主动作为 创新求变 —— 2024年银行对公信贷业务展望!

来源:本站    时间:2024-01-22

  其一,要洞察形势。

  国际来看,中美博弈暂时休战已成定局。经过几年的激烈斗争,美国人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国全方位的强大实力,不是几个简单的“贸易战”、“科技战”就能打垮的。加上明年又是选举年,面对来势汹汹的川普,民主党有足够动力休战。更遑论俄乌冲突、哈以战争、气候转型都需要中美全力合作。美联储也开始转向了,明年大概率会开始降息,人民币汇率压力会缓解,国内的资产价值将会重估。所以,明年我国外部的政治、经济环境相对前几年将有所改善。

  国内来看,虽然各种利好政策频发,但经济数据仍然偏弱,社会悲观预期还未有效扭转。笔者这个年纪,算是亲身经历过三次经济危机,分别是“98年亚洲金融危机”、“08年全球金融海啸”、“20年新冠疫情”。我的深刻体会(或者是教训)是,危机当下的社会舆论都是极度悲观的,都有大把证据证明当时的中国抗不下去了,但事后悲观者都被打脸了。乐观者往往看到危中有机,更善于化危为机。上述三次危机的乐观者,最后多数都实现了财富增长。

  这次的悲观舆论也差不多,很多好事者列出了人口增长放缓、房地产预期不稳、城镇化空间提升有限等等论据证明本次经济下行压力山大。但现在中国综合实力也强大了很多,有120多万亿的GDP,有4亿人口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,更有丰富的调控手段和雄厚的资源。98、99年那个时候,你跟一个老百姓说中国的经济潜力很大,我们有丰富的劳动力、城镇化空间巨大、国外市场广阔,那他绝对认为你是个神经病。那个时候的电视、报纸上,都是充斥着经济紧缩、国企亏损、员工下岗、减员增效等新闻,人民对于经济前景其实很悲观的,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了解了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优劣势,不能简单事后归因地以某个时代的优势来无限放大现在的劣势。

  再说个逻辑,如果国内经济真有说的那么差,美联储就是咬碎腮帮子也要持续加息拉爆中国汇率、经济,美国人选择妥协恰恰说明了中国经济仍旧充满韧性。看看现在的商品期货市场,在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出台后,黑色系(螺纹、热卷)、化工系(PTV、PVC、塑料、苯乙烯)、有色系(铜、铝、锌、锡)价格都开始触底回升。我们一定要心向光明,对经济复苏前景充满信心。

  对公信贷人员为什么要了解形势?很简单,如果对明年的形势悲观,人的思想就会保守甚至躺平,就会和尚撞钟得过且过。等形势完全明朗,发展业务的最佳时机肯定也就错过了。

  其二,要扎实学习。

  学习本身就是生产力,在大环境不好的当下,善于学习、勇于学习其实是很可贵的差异化优势。

  一是学政策核心脉络。最近半年,城中村改造、保障性住房、35号文等各项政策陆续出台,让人目不暇接。如果对政策的核心脉络没有理清楚,很容易发懵且抓不住重点。信贷白话的薄著老师其实给大家总结得很到位了,一个项目能不能做,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就行:项目是政府投资类项目还是非政府投资类项目;项目主体是否是市场化主体;项目是否有经营性收入(能否覆盖贷款本息);项目收入是否涉及隐债(收入穿透来自财政或土地出让金)。抓住了以上脉络,再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文件(财政预算、土地储备、招投标、隐债等),很容易对政策上手。后续无论遇到什么政信类项目都能从容应对,无论出台什么新文件都能快速了解其本质。

  学习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吃透精神,在营销时能够有效过滤掉无效项目提升效率。在隐债合规风险较大的今天,政信类项目很容易被“一刀切”否决。在与审批人的PK中,扎实的政策储备也能让沟通更加顺畅有力。对于政信类业务,近些年各家行表现出很大差异。有些比较“激进”,除了传统的投债、流贷,在城市更新、园区项目贷、资产盘活、并购等方面对平台进行大力支持,银政关系日渐密切。有些相当“保守”,除了投债外,其余业务一概视为洪水猛兽。逻辑也简单,债券算是由协会或交易所把关过,合规性稳当。又是公开发行,信用风险可控。这个逻辑从风控来说没问题,但着实不利于发展。尤其在“资产荒”的当下,投债价格一降再降收益渐微。如果不多方面支持地方政府,那当地低息而庞大的专项债、财政专项、公积金、住房维修、医院、学校等资金怎么轮得上咱呢?一句话,简单粗暴的政信业务发展策略本质上就是对政策理解不深、精神体会不透的表现。

  二是学新行业新产业。最近几年,国内高科技行业快速发展,银行人面对的新行业、新产业越来越多。扪心自问一下,我们对这些行业都了解吗?有多少信贷人员还在根据总行授信指引按图索骥营销客户,然后在网上东拼西凑找些研报复制粘贴到授信报告里面用于交差?这种粗放式的做法其实有很大隐患。即便是景气度高的好行业,我们闭着眼睛往前冲,也很可能形成不良。以碳酸锂为例,在产能严重过剩、价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,非得去支持一个外购原材料的偏加工型企业(无锂矿资源),结局大概率不会好(审批也很可能不批)。搞懂一个行业没有那么难,了解下行业基本情况、产业集中度、上下游产业链、竞争格局、供需状况、核心驱动因素就差不多了,但得下苦功夫,随时关注行业新闻。

  学习行业的目的在于判断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景气度,有了清晰的认知才能在营销客户时心中有数不盲目,报送业务时底气十足不胆怯。

  其三,要发掘业务。

  “资产荒”现在已经成了对公业务条线的大难题。做政府平台,怕涉隐债。搞地产,暴雷又多。央国企、新兴行业客户价格又卷。似乎明年的对公资产(业务)没有明确方向。但拨开重重迷雾,能发掘的机会其实不少。

  政信方面,

  一是隐债置换。目前,在中央出台多项化债政策后,各级政府向金融机构释放积极的化债信号,部分金融机构已经在与各级财政批量对接隐债置换业务。平台已纳入债务系统,且在债务系统中列入“地方政府承诺偿还的隐性债务”或“地方政府提供担保的隐性债务”类别的存量债务是优质资产,大家得抢早。置换用途方面,建议不要局限于偿还银行贷款,信托、公司信用类债券、资管计划、租赁、保险等各项债务都可适用。

  二是城中村改造。目前,各超大、特大城市正在制定改造工作方案。就笔者了解的一些情况来看,城中村改造以片区开发为主,项目金额大,实施周期长,项目内土地可实施综合评价出让或带设计方案出让,彻底打通了一二级联动,不存在隐债风险。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双轮驱动的地产逻辑下,城中村改造项目天然具备地段优越(老城区)、配套齐全(交通、教育、医疗、商业都发展完善了)、资源稀缺(可能临靠稀缺景观)的特点,十分有利于打造优质的改善型住宅和商业项目,是当前较为优质的资产。该类型项目通常呈现出“一城一策”的特点,对公信贷人员要与当地的住建、财政、平台等部门密切沟通了解进度,及时向总分行汇报,早谋划早定案。

  三是资产盘活。一方面,部分地方国有投资性企业近些年大量投入了科技型基金(或上市公司股权),资金来源大多都是财政投入。在地方财政收入放缓的时刻,能否考虑以基金份额收益权(股权收益权)转让模式将存量投入盘活,用于后续基金再投入再壮大。据了解,部分股份制银行已经落地了上述业务。另一方面,资产盘活也是当前缓解地方资金困难的重要途径。银行可以跟地方政府一起,好好盘点下辖内存量的(有可能是行政机构的)广告牌、停车位、商铺住宅、酒店、文旅景点、污水处理、垃圾处理、标准厂房等资产,经履行第三方评估和相关行政手续后后,以公开招投标方式出让给地方平台公司,可以考虑以资产购置方式(并购)支持上述融资。该方式收入还款来源偏市场化,无隐债风险。同时,又将较为优质的资产注入了平台公司,有利于调整资产负债结构(满足合规),提升信用评级。

  四是园区项目贷。现在部分地方平台公司开始从纯代建转向园区经营,自行修建工业园区开展招商。可以考虑对上述新建园区项目进行固定资产贷款支持。当然,该园区项目贷的审批逻辑不是传统的平台公司逻辑,要扎扎实实地对园区的地段、区位优势、招商行业、招租(出售)可行性进行分析,将第一还款来源落实到位。对于部分四证不全的项目,也可以考虑项目前期贷方式进行提前支持。除此之外,专项债配套融资、保障性住房、平急两用基础设施、EOD等都是考虑方向。

  地产方面,

  估计很多行都是实行名单制管理,全国100强、50强地产企业可以做。但现实是,名单制并不是“护命符”,恒大、碧桂园、花样年等曾经的名单内企业不都暴雷了吗?地产业务还是要回归本源,一个项目能不能做,关键要看两点:一是地段。未来的地产逻辑已经比较清晰,刚需交由保障性住房解决。改善型商品房由市场决定价格,不限购不限贷。未来位于城市核心地段(良好交通、教育、医疗、商业)的改善型楼盘容易畅销。看看现在主要城市的土拍情况,核心地段竞争激烈,边缘地带冷冷清清。二是管理。首先是货值。一个项目的货值与贷款本金之间的比例位于1.2-1.5倍之间是相对安全的。其次是封闭。对地产项目的章、证、照实施共管,预售资金监管账户开立在银行,销售资金完全归集。项目支出经银行审批后方可使用,严格禁止客户统筹使用资金。做到以上措施,地产项目风险其实可控。如果遇到优质项目千万不要被名单制束缚,要积极向总分行争取。同时也呼吁各大总行给这些项目开个口子,“一户一策”讨论,不一杆子打死。

  消费方面,

  可以支持一些服务性消费项目。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,扩大有效益的投资,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。。。积极培育智能家居、文娱旅游、体育赛事、国货“潮品”等新的消费增长点。现在反映消费降级、低迷的声音很多,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,今年1—11月份,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.5%,增速远超社零,这其实跟现实感观更吻合。今年以来,淄博烧烤热、贵州村BA、大学生特种兵旅行相继成为抖音热门,五一、十一大假期间,酒店涨价、机票难求、景区爆满也是新闻热点。这说明我国不缺消费需求,更缺有投资效益的优质消费项目。可以考虑支持一些满足民众特殊体验的服务性消费项目,比如乡村旅游、半山酒店、露营营地、特色咖啡馆等。平台公司也要行动起来,努力挖掘辖内的优质文旅项目,这也是一种转型方向。

  制造业方面,

  核心思路是“不盲目选择客户”。对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、国内技术替代等新兴制造业客户,我们当然应该优先支持其壮大,但务必要睁大眼睛。这些行业有着较明确的行业前景,各级资本争相拥入(甚至跨界介入),往往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,后期的产能出清过程残酷血腥。不能因为国家政策支持、总行授信政策优先准入就盲目往前冲。以光伏为例,因为发展前景好,各产业链环节成了各级地方政府全力招商引资的目标。资源禀赋好的地区争夺光伏企业总部、硅料、硅片等企业,区位条件差的地方强化光伏组件厂的引进。个别地方政府甚至以光伏电站指标为条件,“强制”企业在当地配合修建光伏组件厂。在行业价格急剧下调的情况下,很多厂根本开不了工。即便开工也只能低价销售维持生产。对这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客户,一定要谨慎支持。

  央国企客户方面,

  核心思路是“不血拼价格,实施差异化竞争”。一是适度下沉层级。营销二级甚至三级子公司,提高议价能力;二是坚决降低成本。利用内保直贷(境内保函+港分机构港币贷款+CCS)、国内信用证福费廷、ABCP等产品降低融资成本;三是解决特殊痛点。充分运用无追索权保理、并表信托、永续债、类永续债(如有)等解决客户出表、降负债需求;四是运用FICC产品。跟踪利率走势,适时帮客户推荐利率互换产品,降低利率风险。如客户有美元债或他行外币贷款,帮客户推荐CCS、远期、期权等汇率衍生产品,降低汇率风险。

  上市公司方面,

  核心思路是“关注客户动向,择机以投行、交易产品介入”。一是关注客户动向。上市公司通常在资本市场进行筹资,动态关注客户定增、可转发行动向。但今年A股市场持续动荡,许多上市公司股价下跌,定增、可转的机会偏小,反而是银行的介入时机;二是运用投行产品。适时运用定增配资、可转配资、员工持股计划配资、并购等产品介入客户;三是运用交易产品。分析客户上下游供应链,择机以保理、反向保理、保兑仓、票据池等产品介入客户。

  其四,要善于作为。

  一方面,敢不敢雪中送炭?银行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只会锦上添花,下雨天要抽伞。如果对行业、客户了解透彻,在逆势的时候选择与客户共克时艰,才能获得长久且超额的收益。近几年非常火爆的光伏、新能源电池、半导体、面板、生猪等行业,在度过上一轮高光时刻后,纷纷步入了行业下行周期,产能严重过剩,价格急剧下降,利润由盈转亏。但是对于头部企业来说,周期下行反而是扩张的好时机。下行意味着部分产能要出清,资产价格相对便宜,筹资能力强的头部客户趁机并购提升市场占有率是行业规律,三星电子、长江实业就是靠“反周期投资法”步步壮大的。在这个时候,如果能说服审批人不压贷反而增加授信额度,在关键时候帮人家一把,有的客户是要记一辈子的。笔者的老东家,在18、19年光伏行业因退补而动荡的时候,顶住压力逆势支持某龙头企业度过难关。后续企业做大后,该授信主办支行获得客户的全力反哺,一跃成为系统内为数不多的存款、资产上100亿的机构。

  另一方面,能不能降维打击?主要说说现在很火的专精特新等科技型企业。在国家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这些客户获得了较大的金融支持,各家银行都抢着给授信,价格也卷出了新高度。但我们得思考下,千方百计地做这些客户是为了什么?不就是图后续客户发展壮大后能反哺银行吗?但现在都是一窝蜂地拼价格战、拼额度,指标完成了,但客户对银行的同质化支持是否认可其实是存疑的。笔者遇到的一些客户,甚至需要动用关系去协调才能提款。

  如何能脱颖而出呢?可以从解决客户痛点入手。

  首先是资金。科技型企业要发展壮大,更需要源源不断的股权资金。要多找下系统内外的股权投资机构去对接客户,帮企业筹增量资金。或者把投贷联动落到实处,银行由债权人变为股东,彻底捆绑在一起。

  其次是业务。有些企业在某个阶段很需要营销特定大客户。作为全国性的银行,有可能这些特定客户与兄弟分行合作紧密。能否与兄弟行多协调下,帮引荐去客户处拜访,这也是对企业的实打实支持。

  第三是内控。科技型企业普遍处于发展前期,内部控制还比较薄弱。能否推荐合作紧密的律所、会所去给客户把把脉,完善下管理。一句话,多做有利于客户的事,客户自然会回报银行。

  1936年,长征胜利会师后的毛泽东,在陕北写下来著名的《沁园春.雪》。其实少有人知道,长征后的红军面临着国民党中央军、地方杂牌军的重重包围,处境并不比“反围剿”时更好,差一点二次长征。在艰难的时刻,伟人心中想的是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,唐宗宋祖稍逊风骚”,念的是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”。我们一定要学习伟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迎难而上,主动作为,创新求变,明年一定会是个丰收年。

  来源:信贷白话